当前位置:首页>>武校资讯>>教练随笔

一代著名武术家孙存周先生武学思想概观

文章来源:嵩山少林小龙武校发布日期:2017-10-07

  按:孙存周先生(1893-1963)是近代武术界具有极深造诣的实践家。只因未逢其时,中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中度过,晚年又遇上武术运动受“左”的思想影响,武术界不倡导对武术技击功能的研究,致使先生对武术研究的苦心孤诣未得其彰,对武术运动欲鼎革一派之宏愿未能遂意。但从收录到的存周先生早年少量著述,以及他平日的教学方法和晚年零散的心得随笔中,亦能反映出他不同凡响的武学思想和真知灼见。本文便是据此整理而成。推荐阅读:登封武校是全国最好的武术学校吗?

  孙存周先生的武学思想统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以其父孙禄堂先生“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为指导,形成了具有自然、简约、圆融、致用、中庸五大显著特征的极具实践性的武学体系。下而分述之。

  (一)以自然为特征的修拳思想

  何谓“以自然为特征的修拳思想”呢?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而:一是强调择拳时要顺其自然,二是要求练拳时要合乎自然,三是讲究用拳时要自然而然。

  选择拳时要顺其自然”,第一是指初习者所择之拳要合于自身天性,切不可人云亦云地盲目择从。要对这种拳术进行一定的直接了解,亲自实践体会一下或观察一段时间。当确合于自身本性而产生内在的从学欲望时,方可确定选择此拳而练习之。一旦确定,便要持之以恒,不可朝三暮四。习拳最忌讳赶时髦。今天有人说这个拳好便蜂拥而练这个拳,明天有人说那个功灵又赶着去学那个功,如此这般是练不出什么名堂的。第二是指是否合乎拳学的基本规矩。无论练什么拳,只要是合乎拳学的基本规矩即“六合”与“九要”之理,便都能通以内劲,掌握拳学之根本,从而有所成。反之,就是再有名的拳,习者若未能掌握练拳的基本规矩,终将一事无成。

  “练拳时要合乎自然”,是指练拳时要合乎拳学的基本规矩即拳术修习的自然法则。其本质是修为内劲,其原理是孙禄堂先生概括的“中和”之理,其技术要求是孙禄堂先生提炼的“六合”。“九要”、“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等,其基本结构是由形意之五行、八卦之八拳、太极之十三式组成的基本拳架。

  拳学的基本结构是简约的,即五行、八掌、十三式:基本法则是不可易的,即“六合”、“九要”、“顺中用逆、逆中行顺”;最终目的是统—的,即修为内劲。因此,练拳首先要通过拳握拳学的基本规矩、基本要则来获得内劲。得内劲后练拳时便能以内劲为宗,逐渐做到随心所欲而又不离规矩,即合乎自然亦即合乎内劲。存周先生认为内劲是技击技术的基础,技击技术的方法虽然庞杂,但本质上都是内劲不同的演化方式。故以简约不可易的基本规则来修为内劲,再在此基础上博采百家之法,以求在合于本性中融会贯通,不悖于内劲,是修习拳学的正确方法,这就是练拳时要合乎自然之真意。

  “用拳时要自然而然”,是指技击时能随机应变、感而逐通,使技击成为自身本能自然运作的一种行为,以机体最小的消耗来获取胜利。这里的“自然而然”有三层含义:一是指神知,即在对方的打法起而未起之际,或在对方及而未及我身之际能自然准确地神接彼意,知其打法、来意;二是指从彼,能据彼意而自然应之,即不是指主观地发动某种打法的能力,而是指据彼意客气从之、因故而应、恰合其机的自然能力;三是指尽性,即据彼意因敌而应的打法,无丝毫主观强求,合于自身本能天性。因故而应的打法既出于自然天性又合乎内劲的动作机制,并具有技击实效。孙禄堂先生所说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见《形意拳学》第六章),产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之效,就是尽性。以上三点为用拳时要自然而然之真意。

  显然,只有当内进的修为达到化劲的水平时,才可能做到用拳时的自然而然、故以自然为特征的修拳思想的实质,就是拳术的修为要以修为内劲为核心。

  存周先生认为:拳术有功、有法,二者和一方为正道。功夫是基础,举法是对相应的功夫基础的正确运用,真正的拳家对二者不可偏颇。在用拳时靠功力胜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既“拙法”。因为这有方面的缺憾:一是浪费功力,二是有悖求理。所以,尽管存周先生具有极强的抗击打能力和罕见的爆发力,但在一生的技击生涯中从不轻用。他强调技击时的上乘境界是打若未打而借中。既在与对手进行技击时,自身内劲仍能正常运作自然往复周身(其状态与平日练拳时无异),从而使彼不能胜我,所谓“不求胜人,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如此“慧而不用”才是用拳时的自然而然,也才能合于迢。(关于功力与技法在技击中的作用及其辨证关系,非本文主旨,容另文专述。)

  以自然为特征的拳学思想,是孙存周先生对孙禄堂先生武学思想的直承,内容非常丰富,以上所言仅为概观。

  (二)以简约为特征的修习理论

  存周先生认为,如果习者能够明确修拳的核心是内劲,以内劲为宗,而不是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以简约为特征的修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而:一是修为内劲的基本规矩是统一的,其基本结构是简约的;二是内劲是技击技术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便使博采百家之技而融会贯通有了内在体验的依据,于是在拳学的研修中能化繁为简,使技法化归于内劲的运作;三是辨理简明,即中华武术派别林立、拳式繁杂,如何辨明其优劣合理性,应以是否合乎内劲为宗。这里的“修为内劲的基本规矩是统一的”是指由孙禄堂先生总结出的无极、太极、三体诸式及原理和六合、九要、顺逆诸要则,对于修为内劲来讲,无论练习什么拳式都是基本规矩,都是不可易的、统一的。孙存周先生认为基本规矩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法则必然是统一的、不可易的。

  而之所以说“基本结构是简约的”是因为任何一个拳式只要符合正气从入、内外合一、动静合一的的基本规矩,则皆可修为出内劲,故拳式不在繁杂而在简约。孙氏形意、八卦、太极诸拳式皆为这方面的典范。无论形意、八卦、太极还是少林、武当,其拳式的结构及要领只要符合修为内劲的基本规矩皆可通内劲,效果相近。故择拳时不可先入为主,存有门派之见。事实上,只要我粗略地考究一下中华武术所有讲究内劲修为的门派的拳架结构和要则,便会发现其结构上的相似姓和基本规矩的统一性。这在形意、八卦、太极、通背、心意、武当太和、六路、少林洪拳以及戳脚翻子之间表现尤甚。它们的运动形式有别,运作方式不同,但作为一个瞬间的运动结构,其间架结构及运动规则几乎是统一的。比如对三体、六合、九要、顺逆中和的要求,各派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说,中华武术虽然门派林立,但基本结构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经过提炼完全可以简约。其实,在半个多世纪前,由孙禄堂先生创立的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已经解决了中华武术基本结构的简约与统一问题,已经构成了中华武术统一的基本结构。

  (三)以圆融为特征的技术体系

  以圆融为特征的技术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而。一是技术上的圆融,即以内劲修为为基础的技术体系要博采百家之长,并将其融入习者自身的本性之中(拳即是性,性即成拳),形成具有自己本性特征的技术体系。二是道理上的圆融,即以内劲为宗,文武互参共进,体万物而不遗,拳、知、理、性浑然一体,格物旁通。

  存周先生认为“拳即是性,性即成拳”有两个要点。一是技术体系的圆融要以内劲为基础,否则就成为杂手。杂而不相通,多而不致用。圆融寓于简。站桩式虽简,其要在乎培育内劲,走架形虽平,其要在乎内劲之神运。由简约之式通以内劲是圆融的基础。内劲即内外合一之劲,内外合一是技击运动的基本运作结构。只有当习者使内外合一这种能力成为自身的运作与动力习惯时,才能以此为基础将其它门派的技术运作同化到自身内外合一的运作体系中来。改圆融的基础是内劲。内劲逾深,同化其它技术的能力就逾强。当年,无论谁的绝技,只要被存周先生看到,就能很快贯通为自己的技术,其因就在于存周先生内劲精深。二是技术体系的圆融要符合自身的本性。圆融并不是说别人擅长的技术我也一定要擅长,而是指所形成的技术体系既能逐渐弥合自己个性中的不足,又要合乎自己个性的充分发挥与伸张。

  存周先生认为,拳术以内劲为宗,便可近于道。故万物之理皆含寓着拳理,同时通过拳理亦可旁通体悟万物之理。他秉承家风,为一代书剑合壁的武术大家。他通医道且善绘画(尤善松柏)与书法,认为医道及绘画书法与拳理相通,三者可互参共进,相得益彭。比如,拳理必须合于医理,才能使技击与卫生不悖:同样,医理又可以从拳术的内劲修为中获得启发而得以完善和扩充。又比如,书道与拳道亦相通。从两者的基本道理而言,绘画书法与拳道皆讲究生动自然富有个性,同时又不能凌乱无章而悖中和之理;从两者的修为过程而言,都强调凝神静气贵在用中。所以,练拳养气,绘画书法亦养气;练拳研求用中之理,绘画书法亦研求用中之理,在道理上两者可相互启发。而寻其根基,皆在乎以内劲为本,求中和,善养浩然之气。此道理之相通,可推及万物。因此拳术具有更广义的圆融,即道理上的圆融。此所谓‘学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孙禄堂先生语)。可见,一个人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身心机能上也达到圆融的境界,才可谓之自身真正的圆融,即其心通融天理,其技兼收并蓄,其德善化本性,方为以圆融为特征的技术体系的真正内涵。

  (四)以实效为特征的训练方式

  以实效为特征的训练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而:第一是学以致用,第二是以简驭繁,第三是练打合一。

  学以致用有两个含义,一是训练的技能与内容要符合实战要求,在实战中具有实效性:二是这种实效性是通过在实战中运用和发挥所学技能来体现,而不是以硬拼蛮打的胜负结果来体现。用存周先生的弟子张烈先生的话说:“老师要我们在练拳中注意体会拳中的力量和效力,所谓拳中的力量是一种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在练习中,老师通过指导我们走架、喂手,使我们逐渐体会和掌握这种自然之力,并要我们通过实战来检验运用这种自然之力的能力。”存周先生一方面强调学以致用,通过打来检验练的结果;另一方而反对用胜负结果来代替一切。他认为对于一场较技的结果,要从技击技能、身心素质、战术经验、临场机遇四个方而认真分析,发现问题,实战才具有检验练习方法的效用,才能从中发现练习中存在的不足,自觉地调摄改进练习方法,明确练习的重点。

  以简驭繁也有两个含义:一是构筑基本技能,二是强化关键技能。所谓基本技能,是以各种实战过程为背景来确定的。任何一个实战过程都由打法和相应的时机构成。存周先生认为实战中的打法虽说千变万化,但基本打法不过三种,即截打、顺打、闪打:战机则皆可归为动静交变之机。据此便可确定什么是拳术修为的基本技能。截指的是击实不击虚,打坚不打瑕,用于彼劲将发未发之时:闪指的是避实击虚,见隙而入,用于被劲正在发出之瞬;顺指的是粘化拿发,引进落空,用于接引彼劲之时。此外尚有撞、震二法。撞堵踏中进步截,用于彼劲走空之时:田者顺、截合用,用于接击彼劲之时。截顺闪三法为运用劲之基础,其间据情势相互组合,变化无穷。形意拳之劲长于截,八卦拳之劲长于闪,太极拳之劲长于顺。故要使劲法完备。需使形意、八卦、太极浑融为一。这就必须以中和为本,对形意、八卦、太极的技术体系进行改进和升华。这也就是由孙禄堂先生创立的孙氏形意、孙氏八卦、孙氏太极三拳及由此构成的孙氏拳体系的技术基础。因此,形意拳之五行十二形,八卦拳之八掌,太极拳之十三式,构成拳学修为的基本技能。习者通过上述三拳的修为能使自身基本劲法完备,为今后进一步博采各派众长建立完备的技能基础。从而达到以简驭繁之效。

  所谓关键技能,是指那些具有一通百通之效的技能。孙剑云大师指出,形意拳中的劈、崩二式及虎形是全部形意拳劲法的关键技能。存周先生认为,形意拳中的全部掌法都可以从劈拳中演化出来,全部拳法都可以从崩拳中演化出来。故劈崩二式之劲为形意拳的关键技能。强化此二式的练习对于形意拳的掌握可一通百通,产生以简取繁的效果。同样,存周先生认为八卦拳的全部变法都以单换掌和双换掌为本,单、双换拳是八卦拳的关键技能。而太极拳的关键技能是捋挤按四法,太极拳的全部劲法皆可由此四法演化而出。

  练打合一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练若打,第二阶段是打若练,第三阶段是不打而打,即真正做到练与打的合一。

  所谓练若打,是指平日练习时耍从实战出发,在心态上进入实战状态,全神贯注。尤其在走架和对练中切不可把式子走滑了。走架时要觉着眼前真有个对手,一手一式都要严整无乖;对练时要注意劲法之间的生克、互换之理,逐渐使之成为一种自然本能。

  所谓打若练,是指在实战中心态要平淡,有如平日之练习,要注意发挥、使用乎日练习中所学到的技能。存周先生强调要“打中求理”,即指精神要完全放在所学技能运用的合理上,而不要放在输赢上。故在实战练习中不要怕挨打,不要在乎输赢,不靠一时之蛮勇取胜,而是一求精神气质挺拔,二求技术动用合理。

  所谓不打而打,是技击修为追求的最高境界即中和境界,是指在实战中拳手的技能运作能因敌而动随机应变。这种合理的技能运用与平日练拳时所要求达到的合理状态无异,故能虽未有意于用某种方法打人,却自然产生出最为恰当的应敌打法。不打而打只有通过对打中求理的追求而逐渐形成。

  当年孙禄堂先生允许任何人(包括本门弟子)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手段向自己发起偷袭或攻击,而终生未尝败:孙存周先生与人较技时随机应变无一定法,使人感到他全身都是手而不可胜之。这些都是不打而打能力的生动写照。此为求道艺看所要追求的最高技击境界。

  (五)以中庸为特征的价值观念

  以中庸为特征的价值观念是指通过拳术的修习使习者的精神气质产生变化,从而心性与行为皆合乎中庸的标准。中庸是拳学作为一般人的个人修行的最高成果(而修道成真则是有特异天赋者个人修行的最高成果)。存周先生认为兼德而至谓之中庸。兼德就其人性而言,就是仁义礼智勇兼得而备,浑然一体。道不可以一体说,德不可以一方待,育物而不为仁,齐众形而不为德,凝然平淡,自然而然。兼德就其拳性而言,是指神明、气畅、筋舒、骨刚、形合等浑然兼备,产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动静如一中和自然之能。存周先生根据自身的武学实践,认为人性与拳性能相互影响:一方而,人性先天近乎中庸者,修拳则易通拳术中和之妙:另一方而,拳术之造诣能至近乎中和者,其后天气质亦为拳术所变化而近于中庸。而中和是拳术之至境,中庸乃人性之至品,两者皆可谓之圣境。故由拳术得中和之妙,而使人之精神气质升华至中庸境界,是拳学修为的一个重要功用和重要价值。存周先生本人之气质乃少年狂狷、中年耿介、晚年性合中庸,即是拳术变化人之气质之实例。

  存周先生弱冠时,曾北胜臂圣张秀林,南赢妙手谢铁夫,壮游南北未遇其匹,不可谓不狂,中年尝舍家财助妇婴,自守饥贫不为日寇折腰,不可谓不耿;晚年大隐于市,舍功弃名,从容中道,不附世俗武道,恬澹苍茫,机圆神完,不可谓不合于中庸。存周先生自谓曰:“余中年以前之拳术,其霸气雄浑,弥不可掩,挡者皆糜。虽亦有不动而彰之能,然神气威光烁烁可见,非至妙也。中年后的拳术则臻于洽合彼意不失毫厘,举手投足平淡无奇,与日常生活之神态、动作无异耳。然皆从容中道,使彼亦不能胜。至此渐悟中庸之性与中和之用互为作用耳,如是渐臻至妙,技近乎于道。”

  那么,拳术是通过什么来变化人之气质呢?存周先生认为人有五质、性有五常、拳有五纲,由五纲善化内劲则能变化五质,五质变化必将影响五常。故拳术可变化人之性情气质。五质即骨、气、肌、筋、血五大物质系统;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大性格状态;五纲在拳中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内气的状态,相应于人体内则为肺、肝、肾、心、脾五种脏气。其可通过拳术中的劈、崩、钻、炮、横五式的练习而完善至中和。所以,存周先生认为,在拳术修为中只有以内劲为宗,才能真正产生通过拳术变化人之气质的功用。孙禄堂先生认为,一般说来拳术变化人之气质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能产生多大作用不仅赖于后天的方法和所下的功夫,也取决于个人不同的先天条件。故拳术虽说有教化功能,但拳术的教化功能必须与其它的教化体系互补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以体验的方式教化身心的作用。所以,孙禄堂先生一向提倡修悟武道要文武并修、书剑合壁。其子存周和女剑云皆为文武兼备书剑合壁之武学大师。孙老先生的著名弟子如裘德元、张玉峰、童文华、金一明、龚剑堂、郑怀贤、胡凤山、曹宴海、朱国福、朱国桢等亦皆兼通文武(其中曹宴海能左右手同时写字,可谓时之一绝)。

  以中庸为特征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拳术以中和为最高境界,拳术在达至中和的过程中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二是人之气质以中庸为最贵,这是人之身心处于中和状态的一种反映。因此修为拳术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心智、行为方式、风度仪表、音容气色。

  孙禄堂先生认为拳术之善不以刚猛为勇,不以矫变为能,惟以中和为宗。他指出:“和之中智,勇生焉。”变化圆通自如之智,六合生成整劲谓之勇。此皆由中和而生(详见《武林》1999年7期《内劲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一文)。因此,或专于硬打硬进之能,或功于轻灵矫变之巧,或专于用意,或拘于修形,皆有偏塞之患,不能臻达至妙。至妙之道惟中和而已。这是孙氏武学思想的独到之处。

  存周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气质达至中庸的显著特征是外呈恬澹,内涵圆融。恬澹既是通向圆融的心理基础,又是获得圆融后的自然心态。而圆融正是五纲完备、极至中和后的状态。因此,真正的恬澹不是对主体无知无能的反映,而是主体具有了对客体的完备的适应机制即洽合自然的能力的反映。于是,得中庸者或体或用皆能合于道,既无过亦无不及,既无偏亦无塞,恰到好处,此为中庸之性,中和之能。因此,中和是最高的境界,中庸是最高的学问。(转载)

登封市少林小龙武术学校

郑重声明:我校途中不设接待站、招生处。郑州、洛阳、登封车站很多车身贴有少林寺图片的接待车,纯属个人中介广告和小型私办武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请勿听信他人引导,以免错投校门,误入歧途,警请保持联系我们24小时电话:182-3693-7957

上一篇:河南少林武校:学武要吃苦,好的武术是练出来 下一篇:少林小龙武院的环境是学武修文的绝佳环境

温馨提示:

文章内容也只是个大概,建议您花几分钟与招生老师电话沟通,更加详细的了学校情况。咨询电话/微信:182-3693-7957

转载请注明:一代著名武术家孙存周先生武学思想概观http://www.xiaolongedu.com/boc/897.html

武校简介 Brand culture

登封市少林小龙武校(原名嵩山少林武术学校)创办于1980年,是集文武影视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武术学校...[详细]

来院路线 Hospital route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大禹路156号
路线:火车到郑州转郑州至登封的大巴
咨询电话:182-3693-7957

45

专注文武教育

45

武术课教学经验

45

文化课教学经验

校长:陈同山    总教练:陈同川
报名电话:  182-3693-7957  
学校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大禹路156号
Copyright © 2020 www.xiaolonged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登封市少林小龙武术学校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18502000318号
网站备案:豫ICP备2022024759号-2